伴随社会的进步,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不断进步。但是近年来,抄袭和模仿似乎成了国内现在建筑乐章的主旋律。记得有一次采访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老先生感慨地说:“你们中国是千篇一律的城市风貌,基本上走过一个城市,其它城市就不必再看了。城市规划设计主要的是尊重城市的身份,就像老人、孩子、主妇等各有各的身份一样,孩子固然活泼可爱,但老人脸上的皱纹也同样很有个性。”
好的建筑会提高城市价值,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会尊重所处城市的历史文脉,承载诸如经济、政治、文学、艺术甚至哲学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反映城市有标识性的特点,诚如明清年代的苏州园林建筑或者更早一些时候的安徽民居。
哪些楼盘出名就去踩点“考察”,哪种建筑形式潮流新颖就去照搬,全然不顾及项目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居住习性、城市文脉甚至地形地貌。实在没有可抄袭的就买张机票飞出国门,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维模式挂起“革新”的羊头自已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家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徜徉在城市的长河里,目之所及不外乎雄伟高耸的建筑、阔气的广场、宽宽马路以及大片的草坪。走进社区,则是欧陆风格、北美风格以及说不上什么风格的建筑。掩映在过多硬质铺装的人造景观中,有的地方还会多出几处假模假样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即便住在里面,除去从千百个方盒子里面找到自身家门的入口外,还有哪些是与自身有关的?
大家处在一个房产业空前进步的年代,对建筑设计师而言也是个黄金年代。然而,市场上却有太多没有“根”的房子,而鲜见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点而又不乏现代气息的“中而新”的建筑。有人指出,建筑设计师们究竟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于五四时期所造成的断层边缘无所倚赖,还是他们面对西方建筑思想及理论过于汹涌的冲击而无所适从?或是面临很多的设计机会而贪多求快以致难以沉下他们趋利躁动的心灵?这是值得大家考虑的问题。
总之,城市规划设计应把城市和景观设计前沿理论、现代技术及传统文化于一体,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让祖国大地园林化,从而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